發(fā)布時間:2010-04-09 11:04:47 訪問次數: 佚名 信息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
-
應然與實然的關系,本來是西方哲學史上所爭論的理念與事實的關系。“應然”即應當如何,“實然”即實際如何。在黨的建設中也存在著一個應然與實然的關系,也就是如何處理黨的建設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問題。
問題的提出
提出如何處理黨的建設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問題不是無的放矢,而是基于過去蘇聯共產黨垮臺留下的血的教訓。蘇聯共產黨在執(zhí)政時期,對執(zhí)政條件下黨的建設有著系統(tǒng)和深入的研究,有些理論研究成果今天看來也是很有深度的。比如莫斯科國家政治書籍出版社1978年增訂第五版《黨的建設》一書在導言中指出:“黨的建設,這是一門關于共產黨的領導作用和增強的規(guī)律性的科學,關于組織原則、組織形式和黨內生活規(guī)律的科學,關于黨在群眾中進行組織和政治工作、領導經濟和文化建設,領導勞動人民的國家和社會組織的方式方法的科學。”([蘇]H·A·彼特羅維切夫主編:《黨的建設》,郭華等譯,求實出版社1983年版,第3頁)全書十一章正是按照這個定義論述了黨的領導、黨內關系、蘇共黨員、黨的基層組織、挑選和配備干部、黨的思想工作、黨對經濟建設的領導、黨對蘇維埃和社會組織的領導、黨務工作等各個方面。全書在結束語中還強調,歷史經驗完全證明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共產黨及其領導作用、建設原則和工作方法的學說是正確的。蘇聯共產黨就是根據這一學說建立起來和進行活動的,它獲得了具有巨大國際意義的成就。
在講到黨內民主的時候,書中強調,民主是正常的黨內生活和發(fā)揮黨員積極性的必要條件。沒有民主,蘇聯共產黨就不能很好地擔當起工人階級和全體勞動者先鋒隊、建設新社會的組織者的歷史責任。“黨的民主,如果下一個簡單的定義,其基本點就是黨員群眾當家做主,全體黨員直接或通過自己的代表參加黨的事務的管理,參加制定黨的政策、建立領導機關?!保ㄍ?,第116頁)書中還強調,民主首先就是普遍運用選舉原則,選舉制作為黨的生活絕對必須遵循的原則,是黨的民主性質重要的(甚至可以說是首要的)標志。選舉原則實行得愈廣泛、愈充分、愈徹底,黨就愈民主。蘇聯共產黨的民主性質也表現為集體原則在黨內被看做黨的領導的最高原則。討論和批評的自由,是建立在民主集中制原則基礎上的、我們黨的生活的一條準則。
1980年蘇共中央馬克思列寧主義研究院集體編寫的《社會主義國家黨的建設》一書,論述了黨的發(fā)展和活動的普遍規(guī)律、各國執(zhí)政黨建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關系、黨的監(jiān)督、黨對社會主義政治體制領導的機制、黨對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和精神生活的領導等。關于黨的建設規(guī)律,書中寫道:“執(zhí)政的共產黨的發(fā)展,不僅依靠社會主義社會所特有的普遍規(guī)律,而且還依靠自身的、黨作為一個有生命的政治機體所具有的規(guī)律?!保ㄌK共中央馬克思列寧主義研究院集體編寫:《社會主義國家黨的建設》,姚培生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35頁)今天讀起來,感覺到蘇共對黨的建設的理論研究是很成熟的,更不用說當時的蘇共黨章和蘇聯領導人的講話了。蘇共黨章寫道:“黨為人民而存在。黨為人民服務。”“蘇共把自己的工作建立在下列基礎上:嚴格遵守列寧主義的黨內生活準則和集體領導制原則;全面地發(fā)揚黨內民主、發(fā)揮共產黨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保ㄖ泄仓醒朦h校黨建教研室編:《蘇聯共產黨章程匯編》,求實出版社1982年版,第301頁)1971年在蘇共24大上,總書記勃列日涅夫說:“所有這幾年來,我們黨及其中央委員會堅定不移地實行進一步發(fā)揚黨內民主、遵循列寧主義的黨內生活準則、提高黨員積極性的方針。黨內始終實行領導機關選舉制和報告工作的原則,確立了集體領導、集體工作的精神。黨的活動問題在廣泛民主的基礎上進行討論并加以解決。”(《蘇聯共產黨第二十四次代表大會主要文件匯編》,辛華編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1976年版,第126頁)
應然與實然
相對于其他政黨而言,共產黨的自身建設理論是最為完備的。特別是在黨的性質、宗旨和自身組織結構上,從馬克思恩格斯1847年建立第一個無產階級政黨開始,就有相對比較清晰的論述。特別是1919年共產國際建立以后,各國成立的共產黨都以蘇共為榜樣,注重黨的建設理論論證和宣傳。但重要的是,黨章、領導人的講話和理論上的論述只是黨的建設“應然”的方面,更重要的卻是黨的建設實際操作“實然”方面。恰恰是這種理論和實際的脫節(jié)直接導致了蘇共的垮臺。蘇共總書記戈爾巴喬夫就曾經說過:“在勃列日涅夫時期,民主的話講了不少,還大轟大嗡地通過了新的憲法。與此同時卻開展了史無前例的對持不同政見者的斗爭:一些人關進監(jiān)獄,一些人送進瘋人院,還有一些人逐出國境?!保╗俄]米·謝·戈爾巴喬夫著:《真相與自由》,述弢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第96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