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1-12-30 00:00:00 訪問次數: 楊 鑫 信息來源:龍?zhí)舵?zhèn)黨政辦
老黃牛犁地也許不少人見過,它一步一個腳印的為人犁地,為人帶來播種的希望,帶來豐收的喜悅。而它永遠不會宣揚他的功績,不要主人的獎勵,它只是默默的守望著一片土地。在大山之中的龍?zhí)?,有這么一位七旬老翁如這老黃牛一般,默默地耕耘了數十年。他生在第二次國內戰(zhàn)爭時期,長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年代,他經歷了建國初期的社會主義探索階段,也歷經了十年浩劫,令他心喜的是迎來了改革開放的大好時期。他用勤勞和智慧為棗兒埡村的鄉(xiāng)親父老帶來了發(fā)展的希望和更好的生活。
這個普通的山區(qū)老頭叫王顯成,生于1936年11月,現年75歲,是現任的龍?zhí)舵?zhèn)棗兒埡村黨支部書記。王支書從1974年8月就開始擔任棗兒埡村黨支部書記,直到1996年六十歲時,他主動提出辭職讓年輕人干。這期間,王支書領導全村群眾著力抓好農田基本建設,為保證這大山中的田地旱澇保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為了發(fā)展山區(qū)農業(yè),他費盡了心思,想盡了辦法。他光著膀子帶著群眾挖山塘、“厚著臉皮”求領導支持建機埠,挺著并不偉岸卻十分健碩的身軀扛材料。為建好村級林場,他帶領全村老少,到山上砍雜、種樹、配管。二十多年的努力,集體林場也從初期的100多畝發(fā)展到了3500多畝,這里綠樹成蔭,到他離任為止,他與眾人為集體留下的這片樹林的價值已經超過了300萬元。為了方便群眾的生產生活,村里還辦起了二個磚瓦廠、一個汽車修理廠。在王支書的領導下,全村的經濟不斷的好轉,當時小學生的學費和村民所拖欠的提留款也都由村級支出。
通過十多年的努力,他的付出得到了群眾的支持,得到了領導的認可。九十年代初,棗兒埡村在他的帶領下成為遠近聞名的先進村,更是成了全縣的十大明星村,曾多次受到市、縣政府的獎勵和表彰。他個人也因此被市委授予了紅旗黨支部書記的榮譽稱號。而自己的田也顧不上種了,妻子兒子終日見不到他的影子,這一切重擔全壓在她妻子肩上,家人的埋怨他也顧不上了。而王支書只是在夜晚回到家中,一邊幫著家里干活,一邊謀劃著村里的工作。終于六十歲了,他主動退下崗位,讓年輕人干。
在他離任的12里,全縣的新農村建設熱潮一浪高過一浪,然而他所在的棗兒埡村卻是任外面潮起潮落也紋絲不動,換了5任支書也沒能帶領群眾將棗兒埡村走出發(fā)展的低谷。2008年,又迎來了新一屆的村支兩委換屆,有心人又想起了這位曾經多次帶領他們創(chuàng)造輝煌的老支書,在老百姓的呼聲中,在未設候選人的選票上,這位已經72歲高齡的老人高票當選為村主任,在之后的支部換屆中全票當選村支部書記。
他是一個吃得苦、下得狠、有干勁、有想法的支書,這是村里人對他的評價。再次上任的王支書并沒有過多的考慮自己的身體因素,反而是盡心盡力的為群眾辦事。七十多歲的人,為了搞好全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他多次到縣里、市里找自己的老上司、老朋友籌資金、爭項目。所謂“要致富、先修路”,為了修通公路,他到市、縣去了不下十次,在他的帶領下,投入50萬資金修通了20多公里的公路,明顯的改善了村民出行問題,更是為該村經濟發(fā)展提供了重要通道,這條道路不僅帶來了大量的收入,光2010年就出售了楠竹10多萬斤。公路的便利也帶來了企業(yè)的腳步,從2009年開始就有不少老板到該地實地考察建廠的可能性。
為了該村的發(fā)展,實現規(guī)模企業(yè)突破,提高群眾的收入,王支書采取“軟硬兼施”的辦法,軟的是邀請他們來參觀考察,請他們喝酒,與老板們聯絡感情;硬的是為他們建廠打造良好的發(fā)展環(huán)境和便利的交通,提供豐富的資源信息。終于在2010年兩家投資過百萬的企業(yè)在棗兒埡村落戶,一家是繁榮木板廠,今年已經實際投資500萬元,完成了廠房建設和機器安裝,并已投入生產,預計年產值可超過千萬元。另一家是投資400萬元的環(huán)保磚廠,該村現已完成一期投資,并開始生產,年產值可突破300萬元。兩家企業(yè)的建立,估計可以使棗兒埡村人均年純收入可增加1000元。
經濟的發(fā)展,企業(yè)的建立,讓群眾打工不出遠門,收入大幅度提高,讓這個山區(qū)大村再次成為了周邊羨慕的明星村。然而,由于農業(yè)設施年久失修,近年的大旱卻讓這個農業(yè)基礎就比較薄弱的山區(qū)村遭受不小的損失。為了保證普通群眾的飯碗,提高群眾種糧的積極性,奠定堅實的農業(yè)基礎。王支書積極向上爭取項目,通過引資投入20萬元花2年時間對全村近60口堰塘進行了深挖整修,并對5口骨干塘進行了高標準的整治。2011年的大旱,龍?zhí)舵?zhèn)其他各村都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失,只有棗兒埡村所有農田得到了豐收,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而且這是一個人為的奇跡,再一次證明了人定勝天。
棗兒埡的群眾都說這是一個不服老的人,2010年,王支書爭取到了一個投資73萬元的農村電網改造項目,得到這個項目,老人高興得幾天沒有合眼。他和他的相親盼望多年的農網整治終于要開始了,這將徹底結束這里的電力供應“吹不得風、下不得雨、出不得太陽、打不得雷”的歷史。為了將這個項目盡快落實,他和一班年輕人天天奮戰(zhàn)在架設新電桿的山間田野。
2011年,又是一個換屆年,今年還進行了并村工作。在鎮(zhèn)黨委、政府的決策下,皮家峪村和松山寺村的兩個組并入了棗兒埡村,面積翻了一番,人口多了一倍,這也意味著工作壓力和工作量成倍甚至是幾倍的增加。尤其是并入村組的經濟條件十分差,新村支書必定面定艱巨的工作任務。今年本來已經年滿75歲的王支書考慮到自己身體實在不堪重負,已經無力擔負這么重大的使命,怕耽誤了棗兒埡新村的發(fā)展,他堅決不再擔任支部書記。然而,群眾的要求和組織的期望,讓這個已是風燭殘年的老人再次挑起了帶領2000多人的大村發(fā)展的重擔。在聽到選舉結果宣布以后,他默默的走上前臺,說了一句“既然大家還信任我,還要我繼續(xù)當下去,我就拼了這把老骨頭再為大家干幾年”。事后,如他所說,他就真的是拼了命在為棗兒埡的鄉(xiāng)親服務。
新村的建立并不是一帆風順,由于并村一批村干部下去了,也將其他二村的債務和矛盾帶到了棗兒埡。這位老支書用他獨特的方式和獨有的人格魅力巧妙的化解了矛盾。并村不久,他就帶領新上任的村支兩委干部挨家挨戶的拜訪新并入的二村群眾,既讓他熟悉了新的環(huán)境,更讓群眾看到了一個勤勤懇懇為民謀事的好支書。在這個微妙時刻,他簡單的舉動讓原本陌生的人群打消了心中的疑慮,為團結發(fā)展奠定了基礎。之后他又邀請鎮(zhèn)上的聯村干部一同看望這次落選的干部,并給每人送上了500元的慰問金,感謝他們?yōu)榇謇锇l(fā)展做出的貢獻,這既暖了人心,更是為鎮(zhèn)黨委、政府分憂、穩(wěn)住了人心。為了解決債務和一些上訪戶的問題,他讓村干部將這些人都請到了自家喝酒、聊天,給他們說實話、講情況、下保證。一方面告訴他們村里的情況和國家的政策,請求他們理解村里的決定,支持村里的工作;另一方面,他也保證幫助他們處理所面臨的問題,并承諾他們有了困難村里一定會伸出援助之手幫助他們。就這樣,簡簡單單的一頓酒,讓這些開始還喊“要上訪、要鬧事”的群眾,都從心底感受到這個老人的真誠,也相信這個老人一定會履行他的諾言。
在搞好全村穩(wěn)定工作的同時,他也馬不停蹄的開展新村建設工作。2011年下半年,在他的帶領下,引資近80萬元,完成了棗兒埡至皮家峪4.3公里的公路硬化。就是在這個公路硬化的工程施工中,在十月下旬的一天,他向往常一樣吃完中飯去工地時,走到半路他發(fā)現自己的腹部越來越疼,他還忍著向前走了不到5米,終于疼得坐到了地上,開始他認為會如以前幾次一樣疼個幾分鐘就好了,但是這次一個小時過去了也沒有好轉,在家人的堅持下將他送到長沙湘雅醫(yī)院檢查,發(fā)現他早就患上了肝癌,現在已經是晚期。在得到診斷結果之后,他無所謂的說到“我都快80了,死就死了,沒事,既然診不好了,我們就搞點藥回去吧”。在親人的強烈要求下,他在長沙住了不到2個月的院就回到龍?zhí)?,并且繼續(xù)他的工作。而得病這個事他從未向鎮(zhèn)上提過,這事還是一次偶然的機會,從其他的村干部口中得知。在回到家中不到半個月,王支書又為村里爭取到了一個投資100多萬元的人畜安全飲水工程,這將基本上可以解決全村飲水問題。
現在,王支書任然和之前一樣,每天出現在工程施工的現場。這是一個有能力、有魄力、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的“老黃牛”,他的貢獻是巨大的,他不僅能創(chuàng)造性的開展工作,想到許多年輕人都沒有想到的工作方式,也身體力行的告訴我們只有堅守這種“黃牛”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才能真正做到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務人民,也才能干事、干好事、干成事。